近 期 消 息
- 食品安全、正義與責任 吳建昌(臺大醫師)
- 建構與時俱進的網路金融法制 王文宇(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瞭望臺 郭年真(臺大健管所助理教授)
食品安全議題不只關係到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響到國家及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近幾年來臺灣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政府強化處罰之措施,本身具有一種訴諸於食品製造、輸出入及販售者的經濟理性的思維。然而,在這些論述忽略的是風險分配的責任與論述沒有完整而系統的討論。美國在經濟、政治皆有一定水準,但近二十年來仍有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因此自1938年通過食品藥物及化妝品法案以來,仍不斷對此法進行修訂。歐盟國家也曾爆發多起食品安全醜聞,重創當地經濟及觀光等發展,為因應此問題,歐盟進行整合並多次頒布凌駕於各國法律之上的歐洲食品安全通則,成立食安相關機構。因此本研究以美國及歐盟為對象,從風險、正義與責任之理論出發,分析食安事件與各國文化、政策、法律及經濟等之間的關係,以此作為臺灣之借鏡以及未來政策擬定及修法之參考。詳全文... |
經過一年的折衝與研議,我國終於通過電子支付相關法律,主管機關也據以開放多項網路金融業務。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電子支付只是網路金融的一環,而網路金融又攸關網路交易與實體經濟至鉅,此點只消看舉世矚目的阿里巴巴上市案,即可體會。因此,我們應如何看待網路金融?又應制訂何種政策與法律?是值得重視的議題。 隨著網路技術進步、網路交易興盛,線上個人間交易對支付需求大幅增加。此外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型到中小企業融資者,對於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乃產生差異。傳統融資模式在電子商務時代,已難以滿足市場參與者需要。影響所及,近年網路金融藉著無遠弗屆的跨實體、跨地域、成本低等優勢,於世界各地迅速崛起。目前主要有網路貸款、眾籌、第三方支付(即電子支付)三種型態。詳全文... |
網際網路的發達,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能隨時隨地上網,不僅電信業者提供付費網路,而公共場所也處處可見FREE WIFI的標示。網路上的社群網站,如Facebook粉絲團及眾多的線上論壇等,經常可見民眾在網路上討論特定議題。新聞媒體與出版業者也順應網路時代的需求,將網路版的媒體或雜誌網站與社群網站連結,民眾可即時線上留言,提供建議或是心情上的抒發。詳全文... |
活 動 報 導
- 104年6月10日【鉅變新視界沙龍】
《難題?雙贏?談:中科基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PM2.5、空氣汙染物之總量管制議題) - 104年8月1日 臺灣風險社會論壇— 空氣污染與能源轉型
我國在1975年制定空氣污染防制法,是我國開始對空氣品質維護的起點。然而,隨著經濟成展、高污染產業亦隨之不斷成長,我國的管制標準卻沒有與時俱進、產業體質亦沒有明顯轉型;空氣污染的特性之一即是受氣候、地形、光化學反應等影響,而具有衍生、擴散、累積的不對稱分配,在結構制度性問題下,空氣污染的特殊性使行政管制機關即便在目前的科學知識與監測空氣污染的技術之下,仍然呈現出管制困境的問題。
近年,臺灣空氣污染議題引起社會與公民團體的廣大注目及輿論,空氣污染的問題不僅涉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亦涉及我國人民的健康風險危害,甚至及於國家治理下環境不正義的風險分配問題。人類社會的空氣污染,呈現典型風險社會特徵,因為「空氣與人」有切身親密的關係,最直接影響的就是人身生命安危課題。因此,空氣污染的環境管制課題,其實險峻地考驗政府的風險治理模式樣態,其議題需要跨越不同政府部門來進行協調與跨域治理,才能解決空氣污染課題下的環境永續、健康危害以及環境教育等議題。本中心鑑於此問題之重要性,請周桂田教授主持「臺灣空氣污染之風險治理與制度研究」計畫,並與本校社會科學院風險管理與政策中心與本中心,於6月10日舉辦「從褐色到綠色:難題?雙贏?談:中科基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論壇、8月1日「空氣污染與能源轉型」論壇則以三個子論壇自學者、行政管制面、產業發展和污染程度衡平等不同角度分別深入討論。
![]() |
PM2.5相關議題,社會極為重視,高高屏六月實施後,緊接著就是中部空品區與雲嘉南空品區,本次沙龍主題《從褐色到綠色:難題?雙贏?談:中科基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PM2.5、空氣汙染物之總量管制議題),乃針對近年來臺灣非常重要之環境、健康議題PM2.5與空污總量管制進行討論,特別由於中科歷次擴建,至大肚基地時環團提出空污總量衝擊臺灣指標企業臺積電之環評,引發社會討論,讓社會大眾再次看到經濟與環境「一定要雙贏」的迫切需要。本次與會貴賓皆認為,事前溝通將會減少日後行政與民間的阻礙。 詳全文... |
2014年7月31日的夜晚,南臺灣非常不平靜,高雄歷經了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氣爆驚魂夜。此次高雄氣爆範圍極大,不同地區接連爆爆爆,聲響震耳欲聾、石塊如雨砸落,馬路竄出熊熊烈火,焰火和不安不斷從地底冒出。高雄氣爆不僅造成許多家庭的破碎,也讓全民感受到無比的恐懼,不管是不是災民都徹夜難眠。 高雄氣爆後一周年,當人們從當下的危機管理和傷痛走出以後,如何面對事件背後更加深沉和糾結的能源與產業發展脈絡? 面對這些深沉的結構性問題,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什麼是我們要的社會?我們需要正視問題來思考臺灣產業與能源轉型的方向並邁開步伐,大步向前!我們已經蹉跎十多年了,何能再耽擱? 張慶瑞副校長提到,臺灣在發展的同時,有部分的地區承受了不平均的環境負擔,高雄便因為經濟發展的需求,被選擇為發展石化工業的區域,因此承受了大量的環境成本,造成現在必須高掛空污旗來警示空氣品質的情況。雲林也是PM2.5濃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這顯示了空氣污染是沒有界線的。再舉一例,大家公認好山好水的南投縣埔里鎮,居然是PM2.5最高的地區。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士引言道目前人類所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我們人類好像還住在一個很美好的地球,這個地球沒有界線,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其實只是薄薄的一層。觀看人類在地球的發展,都是過去20萬年平穩發展下的結果,直到最近1~200年,工業革命之後,我們的居住環境開始產生很大的改變,而且幾乎已經超越了環境可以負載的臨界點。一則是溫室氣體的問題...詳全文... |
追 蹤 報 導
- 臺灣農產品標章制度之檢討與前瞻─ 以稻米與蔬菜為例
王宏文(臺大政治系副教授)
我國近年來出現多起重大食安事件,顯示政府在食品安全管制上出現諸多問題,其中一項問題是食品標章制度,它們過去曾經發揮一定的功能,並取得人民的信賴,但在2013年有關油品的食安事件中,因為生產偽油與攙油的公司,部分是取得標章的大廠,使得經過多年所建立起來的食品標章制度公信力全毀,迫使政府不得不重新檢視現行的食品標章制度。 詳全文...
- 論如何改善BOT法制 王文宇(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近日北市廉政會公布大巨蛋調查報告,引發各界熱烈討論。筆者長期研究並參與(但不包括五大爭議案),謹回歸BOT法制精神,從通案角度評析相關爭議。 BOT源於政府引進民間資源(資金技術等)以推動公共建設。目前我國財政窘困,欲建設基礎設施,此舉乃不得不然。然迄今BOT成功案例少,甚至出現蚊子館等浪費案件,顯見推案浮濫,允宜改進。可行性評估是關鍵,以大巨蛋為例,如當初專業評估得當,如今許多爭議均可避免。特別是工程建設涉及沈沒投資,覆水難收,啟動後衍生的爭議必然棘手。詳全文... |